江干发布“逐梦江干”专题报道园区
作者: 来源:“江干发布”公众号 发布日期:2019-12-25 浏览次数:3405

      “我们希望以联盟为基础,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使学校的教授、博士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为解决社会需求服务,推动经济区域发展”。12月12日,江干区环保产业政产学研联盟在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成立,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邵林认为,这标志着园区在探索“政产学研金”多方协同联动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浙江省大学群体为依托,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成立于2002年,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14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园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富有特色的发展之道。在这里,学术与科技碰撞,在这里,校政企互相融合……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早已成为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创业者的“第二校园”

      “创业之初,我们专门挑在晚上考察了不少地方,发现这里灯火通明,这样的氛围是公司所需要的。” 问到为何会落户在此,杭州荣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飞分享了选址之初的一件趣事。

      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的柯飞,在社会打拼了几年之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通过学校的创业办推荐,最终成功落户在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内。

      “初期,园区给了我们免费的工位,后续只要是各级政府、平台的政策以及资源,园区都会帮我们及时跟进、对接,各方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柯飞说。

      而另一方面,园区内很多企业都有校友,他们可以经常互相交流、学习。他回忆,公司在拓展销售部门的时候,就经常向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讨教销售技巧,“学长们”也都倾囊相授,他形容,这种关系就像大学时候的一个个院系、班级一样,很亲切。

      2年来,公司从原来仅仅5人的团队,发展到目前260多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业务范围发展到包括RPO、项目人力派遣,项目外包等。阿里巴巴、中软国际、宁波银行、国家电网、丽水纪委等都是公司的合作伙伴。

      像柯飞这样的“学子”、教授组成的创业团队,在园区内不在少数,近50家省内外大学的教师团队来园区创新创业,在园区孵化的大学生团队来自全国各地。根据2018年度统计,园区内创业企业185家中,有52家高校教师创新企业, 32家是大学生团队。

       “很多人毕业以后,拉着三五个信得过的好友组成团队,就相当于成立一个公司了。”邵林说,但创业凭着一股冲劲还是不够的,没有资产,也没有基础,很容易就倒在了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在园区,创业团队入孵企业可以享受“一站式”孵化服务平台,包括政策咨询对接服务、租赁及物业服务、宣传服务、培训服务、中介服务、产学研对接、创业导师配备等。

      当然,这种扶持也不是无限制的,据了解,园区对于孵化企业会有一个时间限制,这个时间是四年——正好等于一届本科大学毕业的时间。

      但是“毕业后”,这些孵化的企业,依然选择留在江干的企业比例在90%以上。或许,这是园区浓厚学术氛围的又一佐证。

把技术搬上生产线

      平台里,除了高校老师和创业学子,慕名而来的,还有求贤若渴的企业们。杭州玛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也是园区启用之初,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之一。

      一个产品,从零件到组装完成,只需要9秒,而且全程不需要人操作。这是该公司提供的无人工厂带来的飞跃。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浙江省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90%以上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

       “一套完整的无人化工厂,涉及到自动化、自动组装传感器、数据处理等等,相当于要替代人的手、脚、眼、脑等多个器官,这其中的技术需求,是难以估量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他们对技术人员的渴求, 尤为迫切。

      “许多教授专家的论文,都非常有前瞻性,他们的理论很成熟,而我们正好需要他们的引领带路,给他们提供实践的场景。”该负责人说,初期平台就帮助他们联系到了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资源,平时,也会经常组织教授、专家来公司参观,探讨合作机会。

      “在研发中,高校资源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的工程师就与园区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为产品出谋划策。而今后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招募更多高科技人才,从这点来说,大学科技园是最好的选择。”该负责人坦言。

      厚积以致薄发。对于公司的发展,玛恩一直有着自己的节奏:相比于追逐一时的成败,他们更倾向于深度的耕耘。“我们卖出去的产品,使用周期都在几十年,而且站在我们前面的是其他国家的行业巨头,即便想要‘弯道超车’,也需要时间和积累。”

      当前,公司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拐点,该负责人表示,有了平台的加持,他们信心满满。

闭环生态创未来

      2015年7月8日,杭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杭州提出要打造“两区三城九镇三谷”,第一次有了“钱塘智慧城”的提法。顺应再次转型的城市发展需要,钱塘智慧城有条件成为东部产业带的创新高地。

      而早在2013年,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建研发大楼就在这里落成并投入正式使用。彼时,九堡是杭州有名的菜篮子,大学科技园周边的各项配套设施仍未跟上,难以吸引真正的好项目落地;九堡定位为工业制造业,集聚的企业不到20家,大多以中低端的工业制造和贴牌加工企业为主。

      短短三年,钱塘智慧城聚集了5000余家创新企业,拥有近十个创新平台,去年实现财政收入30.44亿元。

      而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其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发展的推动者。

      近年来,园区吸引了近50家省内外大学的教师团队来园区创新创业,在园区孵化的大学生团队来自全国各地。

      截止2018年底,园区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近60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

      当然,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与周边联动,以及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近三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26项;累计授权专利364项。

      人才方面,园区共引进高层次人才9名;园区大专以上就业人员1279人,新吸纳大学毕业生281人,新吸纳留学人42位。

      “不论是孵化期、还是加速发展期,还是比较成熟的企业,都能在这里或周边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邵林说,园区将坚守初心,发挥自身优势,为更多学子、专家、企业以及这座城市的梦想加持。